心理学家约翰.威尔伍德说过:“在关系中,任何期待都是一种微妙的暴力,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。” 这种暴力,其实不但朝着别人,在关系里让另一半内耗;也朝着我们自己,影响我们和自己的关系。
我们之前遇到过一个案例,一个成年的孩子怨恨父母把自己生下来,了解后发现这个家庭一直是高期待高要求的教育方式。孩子很痛苦,他怨恨父母,不是因为不爱父母,反而是因为太爱父母了,太在意他们的评价。这种在意将父母的期待内化为严苛的自我评判标准。
当成年后的他达不到这些内化的期待,甚至可能永远“不够好”时,无休止的挫败感、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的绝望,最终外化成了对“被带来这个注定要承受如此痛苦的世界”本身的怨恨。
而类似这样极端痛苦的爆发,往往潜藏在父母日常无意识之中。要疗愈这些被“期待暴力”侵蚀的关系裂痕,父母以下三点转变至关重要
展开剩余77%不追求满分
中国式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够更好,但追求“完美”的背后,是孩子“真实自我”的消失。
就像《小欢喜》里的乔英子,明明已是被清华北大争抢的优秀学生,却依然活在妈妈宋倩铺天盖地的规划和期待中。剧中有一幕非常扎心,英子站在冰冷的大桥上撕心裂肺地对妈妈喊出的那句“我就是想要逃离你!”正是内心深处绝望的呐喊:“你们爱的不是我,爱的是那个被你们设定好、必须走向清华北大的样子!”
现实中,那些因考试失利撕碎自己曾经珍视奖状的孩子,内心呐喊的正是:“你们爱的只是那个第一名,不是我本人。”
家长可以回想一下,当孩子拿着不错的成绩向你报喜,你脱口而出的是肯定和欣赏,还是忍不住打听“第一名多少分”?这个微小的差别,孩子心里很清楚。
有些父母心里似乎只有一个满分孩子的模样。孩子拿了90分,心里想的却是那丢失的10分;孩子对画画有兴趣,觉得那是“不务正业”;孩子感到委屈难过,会被认为是“不够坚强”。
在这样长期高标准的要求下,孩子内心的体验变得很可怕:他慢慢相信,父母喜欢的只是那个“成绩优秀”、“表现完美”的幻影。如果他成绩下滑、失败了、或者流露出一点普通孩子的脆弱,他就会觉得“我不够好,不值得被爱”,甚至怀疑父母的爱是虚假的。
不情感绑架
“为你好”有时也会成为让孩子喘不过气的情感枷锁。有些父母的爱常常裹着“牺牲”的外衣出现,“爸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”、“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,钱都花你身上了”、“你考不上好大学对得起我们吗?”这些话语像沉重的石头压在孩子心上。
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无条件的支持,而是还不完的债和深深的愧疚。
在这种压力下,他们慢慢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。累了不敢说,觉得压力大不敢提,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,因为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审判。“爸妈为我付出那么多,我没资格抱怨/失败/选择自己想走的路”。
看看韩剧《天空之城》里的场景吧, 家长们几乎都在对孩子重复着“你知道妈妈/爸爸为你付出多少吗?”、“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在你身上!”、“你必须考上!”。在这种氛围中,孩子像被无形的锁链束缚,要么拼命压抑自己换取成功(如艺瑞的极度焦虑),要么最终精神崩溃(如宇宙的失控)。
如同现实中那个考研压力极大却不敢向父母吐露心声的女孩,她的真实情绪被“父母牺牲论”彻底堵死了心门。
当爱必须用牺牲和愧疚感来维系,爱本身就已经变了味。
不为未来焦虑
过度为未来焦虑,会吞掉孩子的“现在”。
“现在不拼命学,以后就完了”、“考不上好大学,这辈子就毁了”、“玩物丧志,将来有你后悔的”
类似的话语不断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向那个遥远的、令人恐惧的未来。孩子生活中的一切:玩乐、兴趣爱好、甚至是学习过程中的挫折、当下的情绪和成长节奏,都必须让步于那个关于“成功未来”的单一目标。所有与“立即出成绩”无关的活动都成了“浪费时间”,孩子当下的感受变得无足轻重。
长期在这种氛围下,孩子被迫进入一种“功利化生存”的状态,努力不为热爱,只为功利目的。他失去了感知当下、体验生活本身乐趣的能力,内心被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和疲惫侵蚀,“我这么累,到底为了什么?”
一旦支撑点崩塌,长期积累的压抑情绪就可能猛烈爆发。电影《天才枪手》中小琳和班克的故事就是极端的写照。 他们被“名校决定一切”、“失败意味着人生终结”的未来恐惧深深裹挟,几乎丧失了正常生活和感知快乐的能力,一切行为只服务于那个扭曲的考试目标。
当目标崩塌时(如班克错失关键机会),那种“奋斗意义”的丧失是毁灭性的。现实中被持续灌输“未来恐慌”的孩子,常常会陷入“努力痛苦,不努力又恐慌”的虚无泥潭,就像那个仅仅因为猫打碎了笔记就情绪崩溃的女孩,那绝不是小题大做,而是长期积累压抑的总爆发。
结语
在上文,我们提到了三种错误的养育模式。归根结底,这三种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模糊了对孩子这个“人”本身的看见和接纳。
孩子不是必须用完美成绩单来换取爱的“绩优股”,不是背负着父母沉重牺牲的“情感债务人”,更不是被抽打着走向单一成功未来的“工具”。真正的爱应该是在孩子成功时分享喜悦,在他挫败时给予温暖的港湾;是无条件支持他探索世界的勇气,是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步调和真实的感受。
只有卸下这些“暴力”期待的重担,孩子才能内心充盈、步伐坚定地去定义和追逐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